|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4 1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WSBK的老闆不會抗議嗎?不會試著抵制CRT賽車出賽嗎?
Infront Motor Sports會不會抗議CRT規則?他們已經不爽了。他們甚至暗示要對FIM侵權(WSBK壟斷量產賽車的比賽)的行為採取一些行動。
但是他們的抱怨被當做耳邊風。這是因為,FIM跟Infront簽的合約是寫的不是"壟斷量產型賽車"而是"由FIM認可的量產型賽車"。(某K:簡單來講,FIM跟Dorna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WSBK版的R1是沒辦法參加MotoGP的,但是要是有人將WSBK版R1的引擎拆下來,裝在一個原型車架上,他就可以參加MotoGP。
即使Infront要對FIM採取法律行動阻止CRT規則,現在他們也會綁手綁腳的。在今年的早些時候, Bridgepoint Capital買下了Infront Sport及Media(Infront Motor Sports的母公司)。而Dorna也在Bridgepoint Capital的旗下,簡單來說,母公司不會放任底下的子公司互咬。
其實有不少人都指出,Bridgepoint 擁有MotoGP跟WSBK的舉辦權,是因為他們太高估Dorna跟Infront對摩托車賽重要性。而對Bridgepoint來說,只要兩間子公司都能賺錢,他不在意會發生什麼事。他們要的只是報酬。
CRT賽車有辦法跟工廠賽車較勁嗎?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一個長一個短。先說說短的這個:從今年CRT賽車發展到現在,很有可能CRT賽車能和慢一點的衛星車競爭,尤其將車子讓Colin Edward或Randy de Puniet這種車手來騎。而廠隊們相當關心CRT賽車多出來的那3公升燃油,因為那代表可以節省一些電子設備,而讓車更容易管理。
這不代表Casey Stoner 需要怕CRT賽車會在短時間內把他的#1號車牌搶走。正廠賽車,Repsol Hondas、factory Yamahas、Marlboro Ducatis永遠是CRT賽車達不到的境界。 Casey Stoner, Dani Pedrosa, Jorge Lorenzo和 Valentino Rossi 都很貴。而有辦法贏過這些車手的人(某K:應該沒有人了吧?)只有工廠車隊支付得起他們的薪水,也只有工廠車隊能夠無視任何規則(某K:咦?)拿到MotoGP冠軍。
但這不是CRT規則的重點。CRT規則的設立是為了取代衛星車隊,並且讓車隊本身負擔得起在MotoGP系列賽出賽的成本。CRT車隊一個賽季大概耗資100萬歐元,而買單一台M1的錢可以讓CRT車隊推兩台車參賽。(現在Yamaha也只提供Tech3車子)至於Honda的廠隊規格RC213V賽車(大概450萬歐元)則足以讓CRT車隊推兩台車參賽,支付2位車手、機械師及整隊全年預算。
因此,為了讓私人車隊能夠主動轉往CRT車隊,Carmelo Ezpeleta決定2013年不再贊助衛星車隊,改贊助CRT車。雖然有人抗議這樣做太過強勢,但Carmelo Ezpeleta也沒有阻止車隊向工廠租引擎。身為主辦單位,他決定投資車隊來支持自己的決定,而從800cc時代開始,GP系列收入已經逐漸減少。向工廠租車的成本越來越高,場上車子越來越少,賽事規模今非昔比,這代表 Ezpeleta 花了更多更多的錢,而能給車迷(不論是在賽車場或者做在電視前的)的價值越來越低。
CRT規則不是一種對MotoGP精神的違背嗎?
坦白說,這反對的有點離譜。GP賽事一開始試車手騎著特別準備的車來參賽,而量產型賽車以及賽車跟量產摩托車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與淵原。Yamaha的TZ系列則真的是賽車轉投進量產系列,而Suzuki跟kawasaki在1970中期投入比賽有是從量產車開始。簡單的說,特別將量產型賽車跟純種賽車的歷史分開是很沒意義的事。
當CRT賽車在瓦倫西亞首次亮相,這些賽車仍是相當特殊且高度專業化的速度機器。雖然引擎拿量產機來大改,但使用頂級的懸吊、碳纖剎車、普利司通輪胎、及碳纖整流罩,整體來說真的是相當特別。CRT賽車只為一件事而生:盡可能的跑快點,不論如何就是要求速度!在成本上他們或許比不上工廠原型,也沒有足夠的發展時間,但他們跟在場上跑的Honda、Yamaha、Ducati
一樣,都是純種賽車。99%車迷也很難分辨清楚在碳纖維整流罩下的CRT賽車及工廠賽車。
為什麼要將CRT規則擺在第一順位?
研發工廠原型的成本越來越重。衛星車隊的成本也在過去幾年暴漲。
不只是衛星車隊,800CC原型賽車搭配21公升的燃油使得製作成本太過巨大,讓Kawasaki以及Suzuki退出不玩,GP組別現在只剩下三個製造商。賽事規模已經萎縮多年,而2012年GP組別的工廠賽車只剩下僅僅12輛。
CRt規則真的可行嗎?
這是個相當昂貴的問題,當所有跡象都表示,可行。2008年,參賽數量從20到18到更少,而2012年看起來似乎會有23台車參賽,12台原型機,11台量產機。Aspar車隊從一台Ducati Desmosedici改成用兩台Aprilia CRT,而一些頂級的moto2參賽隊伍也升級到motoGP,例如 Forward, Speed Master 和BQR;還有相當有經驗的前BSB和WSBK的PBM車隊將以CRT身分加入。
一流的車手都不想騎CRT賽車,而是選擇衛星車隊或者跳到WSBK去。這是可以理解的:MotoGP第一場比賽在卡達,而卡達戰又是大馬力類型的賽道,對CRT來說就處於劣勢,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來發展他們的賽車實力。其中的差距應該會隨著賽事推進而減少,在Mugello可能差距會變大,而在Sachsenring,Laguna Seca,甚至是Assen可能距離會縮小一點。到了飛利浦島的時候,差距應該會大幅減少。甚至可以威脅到衛星賽車。
一旦CRT賽車有能力跟衛星車纏鬥,在某種意義上試種成功。事實證明,假使用一個一萬歐元的賽車能夠使成本相當於他的四倍以上的工廠賽車陷入困境,這就表示CRT規則是正確的。下一步,是讓CRT賽車參加國家級的比賽,讓車手以及車隊有所成長,在定期讓這些車隊車手外卡MotoGP。
2013年,規則將再度改變,Dorna只贊助CRT車隊,以及可能引進制式ECU以及限定轉速。隨著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廠隊優勢再被拿掉,轉為CRT看來會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引進moto2的時候受到許多批評,但兩年後的現在卻成了一週最期待的比賽。沒有人會懷疑Stefan Bradl, Marc Marquez, 和 Andrea Iannone的能力。這需要一點時間,而CRT將會留下。
最後一個問題:Claiming Rule Teams這名字真的很蠢,不能換個名稱嗎?
當然可以,明年開幕戰就是個改名字的好時機。目前最受歡迎的名字(還)是CRT(Constructor Racing Teams),這更明顯的表達出規則的意思,並且保留了前三個字母的縮寫。關於這個問題 FIM, Dorna 和IRTA會去傷腦筋。
不過Dorna跟IRTA採取開放意見,也有人建議稱他們為"Privateer"(某K:我想翻成私人軍隊..),這名字糟透了,雖然意境差不多了。明年的這個時候,大家就又見怪不怪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