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6|回复: 18

VTEC 技术及工作动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 0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div style="height: 22px; line-height: 22px;"><div style="float: left;"><img alt="发贴心情" src="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div><b>本田的VTEC引擎技術</b></div>
        <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

本车如今在中国似乎已经被妖魔化,这同日本车的造车理念有着很大联系。其实买不买他是一回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掉日本车上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发动机领
域,HONDA的VTEC引擎以及Toyota的VVT-i都是日本车在发动机领域引以为豪的成果,我一直以来都是很欣赏HONDA的引擎技术的,不光是
汽车,HONDA的摩托车也是一流的,70年代末Goldwings丝毫不输现在的GSX-R1000。今天再发个技术贴,作为车迷,普及一下VTEC引
擎知识也是有有益无害,至少日后大家在买日本车时心里也有个谱。

&#160; &#160;&#160; &#160;&#160; &#160;VTEC全名就是Variable valve
Timing &amp; lift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翻成"电子控制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目前全世界的自然吸气引擎中,每公升能发出最大马力的,非DOHCVTEC莫属。以日本上市的第六代Civic来说,
其DOHCVTEC引擎每公升能发出106.25匹马力。Acura Integra typeR更高达每升108.33匹的马
力输出,让人不禁对HONDA的引擎科技佩服不已。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see.umbc.edu/%7Eevans/1.6L%20SOHC%20VTEC%20Honda%20engine.gif"><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csee.umbc.edu/%7Eevans/1.6L%20SOHC%20VTEC%20Honda%20engine.gif" title="dvubb"/></a>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hondapl.org/tech/vtec-integra.jpg"><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hondapl.org/tech/vtec-integra.jpg" title="dvubb"/></a>

VTEC引擎的发展

&#160;
&#160;气门是在汽缸内控制着进、排气的阀门。早期的引擎大多是每缸二气门的(四个汽缸就有八个汽门,所以称为8V)
。既然汽门控制着进、排气,那汽门开启的程度(扬程)和时间,就决定了进、排气量的多寡。理论上,进、排气效率愈好的引擎,其输出功率愈大;就好像一个人
其肺活量愈大,其运动表现也较好一般 。

&#160; &#160;
当引擎高转速时,汽门的作动愈快,开启的时间也愈短,因此二气门的引擎高转速时就发生了进气量不足
的情况,所以车厂就往汽门的数目动脑筋,发展出了每缸3汽门(2进1出,4缸共12V)和每缸4气门(2进2出,4缸共16V),甚至是每缸5汽门(3进
2出)的引擎,以提高引擎於高转速域的效率。

&#160; &#160;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近来的引擎能承受的转速限制也愈来愈高,也发觉了增加汽门的数目并不能彻底解
决问题,根本之道在於控制汽门开启的扬程与时间,使之在高转速也有较多的进气。由於汽门的开启是由
凸轮轴所控制的,於是HONDA想到,乾脆於引擎高转速时就换一颗高转速用的凸轮轴不就得了!所以,拥有两组可切换凸轮轴的引擎诞生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
知道的VTEC引擎!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honda.co.jp/tech/auto/engine/vtec/images/vtec_img.gif"><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honda.co.jp/tech/auto/engine/vtec/images/vtec_img.gif" title="dvubb"/></a>

VTEC的应用历史。

&#160;
&#160;
VTEC技术最早来自HONDA的摩托车:1983年12月发布的CBR400F。为解决高转引擎在低速时的扭矩输出问题,HONDA为该车的发动机(型
号:NC07E)。配置了REV(Revolution Modulated Valve
Control)系统,399ml空冷四冲程DOHC直列四缸16气门,功率输出为58ps/12300rpm,扭矩为3.6kg-
m/11000rpm。

&#160; &#160;
1986年,CBR400F转新款为CBR400R,搭载发动机也从NC07E进化为NC23E,NC23E为水冷四冲程直列四缸DOHC16气门,应用
在CBR400R上的REV机构被取消,但同样是采用NC23E发动机的CB400SF,于1999年2月装备了新一代的可变气门机构Hyper
VTEC系统,VTEC转速临界点为6750rpm。

&#160; &#160; 1988年起,HONDA开始研究在汽车上应用可变气门技术,早期应用在汽车上的VTEC有三种:VTEC-E
VTEC、DOHC VTEC。VTEC-E只能改变进气门数量,应用在Civic ETi 1.5L车上。

&#160; &#160; 1990-1991年是HONDA汽车大规模应用VTEC技术的时期,包括1990年发布的NSX、改款的Prelude、CIVIC和Accord及其它们的延续车型等HONDA主力车型都开始应用。



&#160; &#160;VTEC引擎的工作原理以及作动流程太专业也太复杂,所以这里就不详细阐述,这里介绍一下VTEC引擎与其他可变气门引擎的区别。

&#160;
&#160; BMW的VANOS系统:BMW M系列所采用的VANOS渐进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其原理为将油压导入凸轮轴头端内
一个可滑动的内齿机构,藉着凸轮轴往复位移关系,来“无段”控制汽门提前开启。其优点是结构简单,
但因为凸轮的形状是固定的,所以汽门开启的扬程和时间并不会改变,只能使气门提前开启而已。(NISSA N的NVCS也为此类似的设计) 。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7er.com/news/news/bmw_7er_e65_730_motor_p0000695-c.jpg"><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7er.com/news/news/bmw_7er_e65_730_motor_p0000695-c.jpg" title="dvubb"/></a>
ROVER
的VVC系统:利用偏心轴原理,在凸轮轴的顶端装置了被动轮与较小的驱动轮,而以齿棒连接驱
动轮旋转外衬的齿牙,并以油压驱动齿棒,以改变驱动轮与被动轮的圆心偏移植,造成两凸轮轴间的转动
角度差,达到提早开启进气门以及延迟关闭进气门的双重效果及高转速时增加进气量的目的。但牵涉到每
缸点火时间不同的问题,目前只能用在四缸引擎中的进气门上。说出来会吓你一跳,VVC引擎的进气系统有五根凸轮轴 。

综合上述,VTEC
引擎能调整汽门的扬程与开启时间,却无法”无段”以达成最顺畅的调整值;VANOS可无段调整,却只能让汽门提前开启;VVC引擎能无段地调整汽门开启的
扬程与时间,却结构复杂。还有就是BMW的Valvetronic,升程无级连续调整,但它的配气机构也最复杂,运动机件最多,我想这样对提高引擎转速不
利。</div><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160;</div><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160;</div><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160;</div><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160;</div><div class="subtable altbg2 t_msg" style="width: auto; height: auto;">这是汽车的 和摩托车是有所不同</div>汽車所使用的目的 是為了壓榨出更大的馬力按照現在自然進氣引擎改裝的方向1.增加填充效率 如開個強制進氣口 進排氣拋光 直通型的排氣管 都是為了增加 新鮮空氣及排放廢氣的速度以增加效能<strong>汽車VTEC 是在不同轉速下 改變不同的進排氣門揚角也算這一類</strong>2.高壓縮比&#160;&#160;&#160; 3.高轉速 就不多說了能夠達到這三個條件 就能獲得更大的動力400cc摩托車排量 因為日本法規的關係早年還有59ps 現在都是53ps (80年代輸出版最高還到65ps)所以本田<strong>VTEC</strong>CB400走向 就以節能環保為目的低速時進排氣只各開一個汽門(造就低轉速時油耗可達250般的省油)轉速一到四汽門全開 就生龍活虎的復活過來這也就是CB400低轉速不如其他廠牌大家一般印象的由來不過在省油 安靜上CB400還是有它的一套接下來看工作原理吧<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honda.co.jp/tech/auto/engine/vtec/images/vtec_img.gif" style="cursor: pointer;"/>圖一 VCET 禿輪軸是中空的上多了一個 惰輪在到達轉速時 電磁筏會開起 機油由中空的油路到達惰輪 這時三個惰輪就合在一起 工作在汽車上是增加揚程 機車上就是兩個進氣門及另外一個禿輪軸上兩個排氣門一起工作這時就變成4V<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mt8new.com/pub/UploadFile/2007-12/2007122114581061952.gif" style="cursor: pointer;"/>&#160;圖二 左手邊因為電磁伐沒開 所以是只有一個排氣門 及另外一邊的進氣門在工作<im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s://www.mt8new.com/pub/UploadFile/2007-12/2007122114583497806.gif" style="cursor: pointer;"/>圖三 右手邊 明顯可以看法有多個黑色地區 就是電磁閥打開 可使送油 也就是進氣門兩個 跟另外一邊 排氣門兩個 都開使工作這時就是4V

VTEC技术动画见跟贴
[em06]
[此贴子已经被梧州雄哥于2008-1-3 8:41: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3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0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0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mp=<embed src="https://www.56.com/n_v166_/c33_/10_/4_/f1jpfc_/zhajm_119898214534_/143000_/0_/26228227.swf" width="450" height="39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embed><embed></embed>]<embed src="https://www.56.com/n_v166_/c33_/10_/4_/f1jpfc_/zhajm_119898214534_/143000_/0_/26228227.swf" width="450" height="39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embed><embed></embed>[/m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深奥了,有点晕,不过看的出楼主的确是高手!顶起[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em07][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很有价值的资料,以前有几本杂志看过值得收藏。</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4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4-6-4 14:04 , Processed in 0.01639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