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3|回复: 11

[转帖]再次领略“大漠之殇” 即使付出生命在所不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4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tbody><tr><td><font class="nava5">    <strong><a href="https://search.nen.com.cn:8080/nensearch/search?actionType=search_normal&amp;sort=time&amp;keywords=达喀尔拉力赛" target="_blank">达喀尔拉力赛</a></strong>创始人萨宾曾经说过:“对于没有机会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的人来说,这是个梦想,对于有幸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这句话如今已经成了所有<strong><a href="https://search.nen.com.cn:8080/nensearch/search?actionType=search_normal&amp;sort=time&amp;keywords=达喀尔" target="_blank">达喀尔</a></strong>热衷者的座右铭,即使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也在所不惜。<strong>  中一种毒</strong><strong>  触摸死亡之手</strong>  在差不多10000公里的赛段上,等待车手们的是从法国零摄氏度以下到撒哈拉沙漠中5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变化,沙暴、流沙等“沙漠魔鬼”以及迷路、抢劫、暗杀、车祸、飞机失事等未知的危险。尤其当选手们穿越有“干极”之称的<strong>撒哈拉沙漠</strong>时,他们通常只有组委会提供的几个三明治和几瓶矿泉水。而在最艰苦的<strong>马拉松</strong>赛段中,车手要求全天驾驶,中途不许停歇,而且不许有补给和维修车队跟随。  老将<strong>卢宁军</strong>说:“当我们驾驶赛车在沙漠、戈壁上以160公里的时速飞驰的时候,危险时刻威胁着我们。在翻越高高的沙丘的时候,你不知道它后面是什么,也可能是悬崖,也可能过去之后就会死亡。”  但如此残酷的生存条件,却阻挡不住每年数以百计的冒险者,在新年来临之际踏上无垠的非洲沙漠。得了“达喀尔病”就像中了生死符一样,一年解一次,然后第二年又犯,有的人到死都解不了这毒。<strong>  求一服解药</strong><strong>  走出死亡之海</strong>  “达喀尔拉力赛为车手敞开了两扇大门:一扇通往天堂,一扇通往地狱。”——一位采访达喀尔拉力赛的法国专栏记者如此形容达喀尔。达喀尔似乎永远都与死神并肩,漫漫的黄沙和连绵不断的沙丘下掩埋了多少壮士的英魂。  <strong><a href="https://search.nen.com.cn:8080/nensearch/search?actionType=search_normal&amp;sort=time&amp;keywords=达喀尔" target="_blank">达喀尔</a></strong>已经成了死亡的另一个代名词,但它越是这样就越像罂粟花一样吸引着车手们饮鸩止渴。曾经参加过达喀尔拉力赛的中国车手周勇说:“当我到达终点达喀尔的玫瑰湖畔时,回头遥望刚刚走出的那片死亡之海,心中激情澎湃。当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明年我还要来。”  前摩托车组冠军梅奥尼在谈及前冠军理查德·森特死在埃及拉力赛时曾漫不经心地说:“作为摩托车手,还有什么比死在赛道上更好的死法呢?”一语成谶,几天后他永远地留在了2005年的达喀尔赛道上。<strong>  感受一段传说</strong><strong>  穿越死亡之漠</strong>  “带着你的未婚妻来达喀尔吧,如果比赛结束时你们都还活着,还没有分手的话,你们就必将是一生的伴侣。”——这是一个关于达喀尔的传说。  死亡随时威胁着车手的生命。然而,这种随时可能遇难的险境,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法国式冒险浪漫和地狱般大陆荒漠之完美结合。而在这种想法驱使之下,在达喀尔这条冒险的路上,不断聚集着接踵而至的“探险者”,亦如珠峰路上的遇难者尸体不能阻止攀登者的脚步一样。  中国小将门光远说他自己已经爱上了沙漠:“傍晚时分,我们已经被风沙和炎热折腾得筋疲力尽,夕阳的柔光漫洒在沙漠上,几乎随手一拍都能得到一张明信片。此刻的撒哈拉是宁静的,我终于领略到撒哈拉温情的一面。”而中国车手周勇说:“达喀尔就像一本书,你对它每天的认识都在加深。在走完全程后,我更能理解,万物争先竞自由,适者生存,人生的哲理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达喀尔的比赛之中。”<strong>  领略一种精神</strong><strong>  挑战死亡之畏</strong>  达喀尔二十多年来魅力不减,车手们似乎就是喜欢和大自然对抗,只有战胜了达喀尔才算真正的升华,完成了“地狱之旅”才能领略到赛车带给人们的刺激和乐趣。   人们活着就是要向自然挑战,人类千万年都在和自然界抗衡,为了战胜他们,人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达喀尔是征服自然的另一个方式,人活着需要理想和信念,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就是一种勇敢。达喀尔的车手毫不畏惧大自然,我们为牺牲的勇士默哀,但是我们也要向他们致敬,他们是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勇士。车手们做这样的选择,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一种生存方式和永不止步的探险精神。</font>(沈阳晚报)</td></tr></tbody></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0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s://news.yninfo.com/tiyu/zhonghe/2005/1/1105489512_11/pic2" align="center" border="0" valign="absMiddle" alt=""/>两届达喀尔摩托车组冠军得主梅奥尼-------------------------------------------刚刚看了从网上下载的2005年梅奥尼在达卡拉力赛比赛途中突发心脏病导致死亡的纪念特辑,有感而发。怀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0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京报:梅奥尼--撒哈拉是他灵魂永栖之地   题记:得知梅奥尼的死讯,法国车手德斯普莱斯坐在沙漠中的一块石头上失声痛哭,泪水渗入无知无觉的沙漠,在这一刻,上帝闭上了眼睛。你说,你在坚持。  事迹  格林尼治时间11日10时15分,达喀尔拉力赛传来噩耗。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在阿塔尔至科法的第11赛段第一计时点之后184公里处,意大利摩托车手梅奥尼遭遇车祸。医疗直升机立即将他送往医疗中心,进行了45分钟的抢救后,这位两届达喀尔冠军得主在11时11分去世,享年47岁。  致辞  很大程度上,达喀尔拉力赛的目标是征服极限,商业因素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梅奥尼的“强”处在于,他已经出征了13次,并且2次夺冠,不仅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伟大的车手,也获得了“非洲人”这个具有深厚人情味的称号。  47岁,功成名就,家中有妻子和两个孩子,应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了。梅奥尼也曾有此意,去年的比赛中他霉运倒尽,摩托车出故障、迷路简直是家常便饭,最终只获得第6名。经历了如同地狱般的20多天后,梅奥尼当众宣布,从此将不再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一年后,他又回来了,惟一的理由是他认为,达喀尔拉力赛正在回归“真正的体育精神———结果难以预测”。  梅奥尼没有预测到自己的英年早逝。梅奥尼无法拒绝沙漠的诱惑。梅奥尼用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强大无畏。死,却犹存,与达喀尔拉力赛途中的沙漠一同不朽。  余音  达喀尔精神是挑战大自然,但以生命为代价太沉重了…… ———中国车手周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0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喀尔精神是挑战大自然,但以生命为代价太沉重了…… ———中国车手周勇相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渺小的,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0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作为一名赛车手!还有比这条路更能吸引他们地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5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9][em09][em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说什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闻道,夕可死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个接近"地狱"的边缘游走[em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5-8-2 15:42 , Processed in 0.0408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