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揸刀的小强

多普勒效应(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熊宇丹:《乌有兮“电磁波”》</strong>
        <blockquote>
    <b>摘  要</b>:本文的核心是通过发电机产生“感生电流”的力学机理,证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是自由电子及其尾巴——磁力线绕导线作螺旋推进的表现。理解了产生“感生电流”的力学机理,就会明白教科书中那种导线周围的同心圆磁场是不存在的,通电导线中也不存在产生电流的“电场”。麦克斯韦臆度的电场和磁场都不存在了,电与磁互生互垂的“电磁波”当然就化为乌有了。本文前部份证明宇丹质和力线的存在,对“四种力”的统一,以及认定法拉第圆筒实验实际上证明了“负电子之间的斥力远大于正电子之间的斥力”等等论述,通通都是论述发电机产生“感生电流”的力学机理的基础。自由电子绕铁芯的螺旋导线作螺旋运动是铁芯中原子极化,进而使铁芯磁化的动力。原子极化产生磁体的理论,把“磁”的奥秘揭开了,把磁与电统一起来了。自由电子绕无线电天线以高频换向作螺旋推进,是无线电波——磁力线疏密平面“波”发射和接收的关键。它简要地证明无线电波不是链环套式的“电磁波”。
    <b>关键词</b>:宇丹质、力线、电磁波、力学机理、螺旋推进、原子极化、高频换向、疏密平面波。
           <b>正  文</b>
    自1865年麦克斯韦依据自己臆度的电与磁互生互垂的理论,判断光波是电磁波以来,特别是1888年赫兹证明无线电波是电磁波之后,电磁波的声誉越来越高。1931年爱因斯坦对麦克斯韦评价道:“自牛顿奠定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的变革,是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这次**的最大部份出自麦克斯韦。”从此,电磁波的声誉达到了顶峰。光波是电磁波,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红外线和紫外线,伦琴射线和γ射线等,通通都是电磁波了。爱因斯坦竟公然声称“太阳是电动波源”。何其荒唐乃尔!
    试问,在不存在导体的空间电与磁何以会互生呢?麦克斯韦曰:“那是空间介质或以太极化作用的结果。”然而以太究竟为何物至今都没有人把它弄明白。显然,用“以太极化”去解释电磁互生是糊弄人的瞽说。实际上,大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电向量与磁向量互垂的波浪式偏振的电磁波图,并非链环套式的“电磁波”图。迄今的无线电理论也讲不清无线的“电磁波”究竟是通过怎样的力学机理由天线发射和接收的。
    电磁波肯定是不存在的。
    那么,麦克斯韦怎么会臆度出“电磁波”来呢?余以为其错误根源主要在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
    一、一百四十年前人们还不知道有电子存在;
    二、不知道电子有正负之分;
    三、不知道不带电的金属体外表面存在自由电子;
    四、由于他不懂中国哲学,更不知道有宇宙基源存在;
    五、不知道力线由具有阴阳二极的宇丹质微粒自动连接而成;
    六、也不知道力线由宇丹质高序的电子发射①;
    七、还不知道发电机产生“感生电流”的力学机理和自由电子在导线上的运动状况。
    在科学理论较为粗糙的时代,臆度出“电磁波”来是不奇怪的,因而是可以谅解的。
    但是,在本文证明“电磁波”确实不存在之后,建议教授们莫要再用“电磁波”去糊弄学生了。否则,那就是不可原谅的,有害的偏执。
    ......
</block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人民桥</i>在2007-3-30 10:23:00的发言:</b>
你们两位争论的主题高深了!没多少人能分辩出高低![em04][em04]</div>昨晚宵夜去了?三更半夜还听到啊潮叫你...其实不算什么高深的学问...关于无线电/电磁波/声波/次声波/光波都是属于初中和高中的物理学学科知识...我也是从新温习了一遍...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云游。[em02]
<strong>多普勒效应</strong>不仅仅适用于声波,它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a href="https://baike.baidu.com/view/621151.htm" target="_blank">光波</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view/1015.htm" target="_blank">电磁波</a>。
个人认为,百度知道的这句话是相当不负责任的,撂下一句话,却又作不出任何说明,这明摆着是误人子弟,我找遍维基百科和中国反相对论网,都没找到这个论点和任何支持这个论点的说明,没错,光波与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但其实电磁波这种东西,至今还说不清道不明,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如何去证明其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8000">下载信息:</font>
        <table height="45"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100%" height="1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60%"> 下载名称:<font color="#ff0000">熊宇丹:乌有兮“电磁波”</font></td><td width="20%">大小:<font color="#ff0000">123K</font></td><td width="20%">作者:<font color="#0000ff"><a href="https://www.motof.cn/">熊宇丹</a></font>
                                                                </td></tr></tbody></table></td></tr><tr><td width="100%" height="19"> 下载链接: <a href="https://xdlbj.com/doc/wuyouD.rar">链接1</a>  </td></tr></tbody></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你转的那个电磁波论点,直接把数值代入公式(v-c)/λ或(v+c)/λ是完全成立的!!就是说当λ(波长)越大,V/λ就越小,也就是产生的偏频越小。[em04][em04][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揸刀的小强</i>在2007-3-30 18:40:00的发言:</b>
照你转的那个电磁波论点,直接把数值代入公式(v-c)/λ或(v+c)/λ是完全成立的!!就是说当λ(波长)越大,V/λ就越小,也就是产生的偏频越小。[em04][em04][em04]</div>异端邪说中毒甚深....无可救药了。[em04][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菲常人</i>在2007-3-31 13:24:00的发言:</b>
问题争论的关键点,应该是明白什么在变化-----波长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相对速度和接收频率!!!尼个也就是雷达测速的根本原理。。。。。。。。[em01][em01][em01]</div>雷达测速没错是使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来工作的,这个观点不需要我赞成,因为那是既定事实。~~~但仅以一个多普勒效应去说明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个人认为是非常狭隘的视野。 多普勒效应,频率偏移现象,没错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和理论,但是,以此去说明速度与传播以及衰落的关系,个人认为,主观意识多了些,客观分析少了些。 依VHF UHF的传播特性而言,传播距离短的时候可以短到几百米。长的时候几百公里不是问题,倘若出现大气波导的现象时也可以达到数千公里,我们做长距离QSO,一般都事先与对方约定频率,倘若依照多普勒效应,电波经过数百乃至上千公里之后,到达接收方的时候已非原来约定的频率,那么我们还如何做QSO?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也可说明这个现象,现在的U,V器材和天线的质量提高了,在我国内地的平原区,如华北的地方,手持机小功率通过几百公里打开异地的中继是家常便饭的事。例如青岛和天津的ham可以互相打开对方本地的中继,倘若这电波不依传播特性,而依多普勒效应,那它传播到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后,还如何可以准确的打开对方的中继?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电波传播的问题,咱继续说说国际空间站的DNLINK信号,VHF145.800,我相信大家都知道,ISS每11分钟绕地球一圈,一天之中,有两次机会ISS会在我们头顶飞过,接收时间是很短的,依照多普勒效应,它的下传信号依照它的高度和速度与地球表面的高度(高山平原海面湖泊的海拔都不一样)不同即传播距离的长短而发生变化,那我不明白了,它强调个DNLINK 145.800干什么?干脆说,你们接收的频率可能会偏移的,你们在140~150Mhz搜索算了,而且,他们ISS上面的人员如果要计算下行偏移刚刚好偏移到VHF 145.800岂不太复杂?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它ISS与地面的高度每分钟都在变化,那这样,还有时间传播下行信号吗?光计算接收方频偏就累死啦,其他太空实验也不需要做啦,每天就坐那计算频率偏移吧。 不过!话说回来,多普勒效应是存在的,但并不是电波传播的必然特性。偶尔收到偏频的信号这在我们平常日常通联中也是常有的事。只是,信号的衰减,传播的距离和强弱,速度,与偏频没太大关系,也不是说一定会出现。 关于摩托车移动中通联距离变短的问题,除了器材,天线的关系外,主要还是要了解VHF,UHF的传播特性,只要了解了VHF UHF的传播特性,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8.2m频段(144.00~148.00MHz)
这是典型的VHF频段,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本地移动通讯频段。对这个频段的信号电离层基本不产生反射,电波以直射波视距传播为主,传输中遇到有大楼房或山体等,会产生反射波,因此,只能作为近距离的通讯,同时由于这个开展业余卫星通讯和月面反射通讯实验,进行远距离通讯。这个频段的天线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制作率最高的,有各种高增益的定向和全向天线,有车载移动鞭状天线和小巧的手持机天线等等。
9.0.7m 频段(430.00~440.00MHz)
属于UHF频段,直射波传播比2m频段更甚,反射和折射现象比2m频段更明显,但同时空气的衰减比2m频段大,更不适合于作远距离通讯。在使用较长电缆时,开始要考虑电缆对信号产生的衰减。由于这个频段频率高,杂音小,兼各生产商竞相推出多款小巧功能齐全频段的天线可以做得比较小巧,可以设置在汽车上,因此,这个频段移动通讯非常活跃。为了解决通讯距离近的问题,很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把转发台架设在高处,借助转发台差转信号,可大大增加通讯范围,爱好者只要用很小的功率和简陋的天线,就能和远地的电台QSO。在夏季等天气不稳定的季节,常会产生叫“大气波导”的异常传播现象 (见图12),电波在大气三层温度突变层间来回折射,衰减很小地传到远方。还有流星余迹反射和对流层散射等现象,也会使2m频段的电波超视距的传播。这个波段的电波可以穿越电离层,的车载电台和小手机,近年来也逐渐取代2m频段,而成为主要的本地移动通讯频段,再结合架设高性能的转发台,可以在当地构成一个良好的通讯网。这个频段可以开展流星余迹反射、对流层散射、月面反射和业余卫星通讯等通讯实验,尤其是近年来相继发射了几颗高轨道大功率业余无线电卫星,使通讯时间延长,跟踪容易,天线要求简单,设备要求降低,使利用卫星通讯变得容易,因而参加者众。为了适应移动通讯,这个频段的天线大多为垂直极化天线为主,许多厂家推出各种144/430MHz共用的双频段天线,方便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两个频段之间通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争论的关键点,应该是明白什么在变化-----波长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相对速度和接收频率!!!尼个也就是雷达测速的根本原理。。。。。。。。[em01][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两位争论的主题高深了!没多少人能分辩出高低![em04][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说明,国际空间站的下传信号,VHF 145.800,今晚23:35分ISS又跑到广州头顶啦,届时又可以收到ISS的DNLINK信号啦。NAM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LAUNCHED: <a href="mailto:1998/11/20@06:20">1998/11/20@06:20</a> (ZARYA)
SITE: Baikonur/Tyura Tam, CIS
STATUS: Operational
CREW: Expedition 11
DNLINK: 145.800* NFM Voice+packet+APRS
DNLINK: 145.800* NFM Repeater
DNLINK: 145.825 NFM (Testing)
DNLINK: 143.625 NFM (VHF-1 voice)
DNLINK: 143.635 NFM (old military voice)
DNLINK: 130.167 NFM (VHF-2 voice)
DNLINK: 247.000 AM (EVAs)
DNLINK: 463.000 TV-1
DNLINK: 436.000 TV
DNLINK: 400.100 ESA Global
UPLINK: 437.800 Repeater
UPLINK: 145.990 Packet+APRS
UPLINK: 145.200 Region 1 voice
UPLINK: 144.490 Region 2/3 voice
UPLINK: 139.208 VHF-1 Voice NFM
UPLINK: 121.750 VHF-2 Voice NFM
UPLINK: 231.000
BEACON: 166.000 AM TLM
BEACON: 632.000 AM TLM
BEACON: 634.000 AM TLM
BEACON: 628.000 AM TLM
BEACON: 630.000 AM TLM
BEACON: 922.76 CW TLM
CALLSIGN: NA1SS* US
CALLSIGN: RS0ISS, RZ3DZR CIS
CALLSIGN: RS0ISS-11 Packet Mailbox
CALLSIGN: RS0ISS-3  Packet Keyboard
CALLSIGN: ARISS* Digipeater
SIG: Very good voice signal NA1SS
LASTRX: <a href="mailto:2004/07/31@1838">2004/07/31@1838</a>
UPDATED: 2005/05/01
NOTES: The current Expedition 11 crew:
- Commander Sergei Krikalev
- Flight Engineer John Phillip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揸刀的小强</i>在2007-3-29 17:27:00的发言:</b>
多普勒理论不是我写的!!!假如你有疑问就请在狗狗上搜“多普勒效应”。人家公式是摆在那,也证明了无线电波辐射/传播与移动速度的关系,假如你可以反驳的话,你可以拿诺贝尔奖啦!!为什么会距离缩短?因为速度使频率产生频偏,当频偏超过接收机的容错范围,接收机就收不到,而不是你所说的衰减!!</div>[em04]小强老师不要这么大反应,我知道不是你写的[em07],你以为我不知道多普勒效应么?纯辩论而已,不要斗气。其他东西我不想说了,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你下次试试...我借我的测频计给你,你开个100公里发射看看是否频偏,如果是的话,那也只是机器问题,并不代表那是多普勒效应。最后我只想说,70厘米波其实不适合用于移动通信,本来70厘米波就只适合城市间短距离通信,而且其传播受多方面关系因素制约,极其容易受干扰,你不信,下次你换成VHF,2米波段再试试?[em06]依照你的逻辑,那样的话为什么发射人造卫星或者太空穿梭机的飞船,在飞离地面的时候依然可以与地面通信?那个喷射速度可不是区区摩托车100公里/小时可以比拟的哦,远的什么登月飞船,火星探索者那些探测仪器我就不说了,那些在宇宙真空空间下运行,而且速度极快,依照多普勒效应,速度越快频偏越大?那拿什么和咱们地球联系?你觉得区区小小的火星探索者上面的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发射机器多少的电流?[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4-5-5 01:01 , Processed in 0.01602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