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魔音机车部件 于 2014-1-8 16:21 编辑
战火中永生 1916年,在墨西哥反**势力的支持下,反动武装侵入了美国南部边疆领土,双方在Pancho Villa爆发了一场小规模武装冲突。在此次冲突中,哈雷摩托车作为军用车辆的价值第一次被人们所发现——它成功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例如侦察、运输、处理突发性事件等。而也正是凭借着此次出色的表现,哈雷摩托车逐渐受到了美国军方的关注。 一年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总统的对德宣战议案,并于1917年10月,正式将“彩虹师”(美步兵42师)派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基于摩托车的快速反应能力及通勤性,美军向哈雷提出了20000辆军用摩托车的生产订单,而它们中的一些则直接登陆欧洲。可以说,正是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哈雷不仅依据战争订单获取了可观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也通过战争的舞台,逐渐为世人所熟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在一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协约国阵营的罗依·霍尔茨下士就是驾驶着一辆哈雷军用摩托车,第一个进入了德国的领土,使哈雷摩托车“凑巧”地成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之一。 当时,哈雷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印第安人”品牌。在一战期间,美军共向“印第安人”采购了近50000辆摩托车。于是,在战争期间,“印第安人”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军用摩托车的生产,直接导致其无法满足民用摩托车市场的需求,经销商网络急剧萎缩。与之相比,哈雷则在持续向军方供货的基础上,富有远见地尽全力保持相当部分的民用摩托车生产力,并在战后迅速转变重心,全力开拓民用摩托车市场,扩大经销商网络,从而成功取代了“印第安人”在美国摩托车行业内的领军地位,踏上了其独霸美国摩托车市场的辉煌之路。 时间进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日趋紧张,美国**逐渐加大了对军用装备的投入。1938年,美军再次向国内摩托车企业提出订单,而此次哈雷则一反一战时“‘印第安人’一家独大”的境况,一举斩获90000余辆军用摩托车的订单。面对巨额订单,哈雷在军方提出的500mL排量发动机的设计基础上,转而创造性地提出了750mL排量车型方案,即著名的WLA型摩托车。事实证明,凭借着整车出众的性能,哈雷WLA的表现超越了墨守500mL排量标准的“印第安人741”,从而“坚毅”地驰骋于二战各国战场之上,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更进一步拉大了其对国内竞争对手们的领先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