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7|回复: 26

後懸吊設計 rear suspension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5 1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本帖最后由 da-vinci 于 2011-11-15 10:57 编辑

REAR SUSPENSION後懸吊設計
車子系統裡面,引擎出力重要,但是懸吊系統可是不輸引擎的重要性
甚至來說更重要!!

早期懸吊只是要讓車子更舒服,現在的懸吊是要讓輪子更貼緊地面
而對於後輪輸出的機車而已,後輪貼地性、穩定性更是彎道性能的關鍵!!
所以後總成的設計發展到現在往往比前總成還要更複雜
而從彈簧系統演變成阻尼器,在演變成單邊避震
為了強化支撐性,更演變出雙避震
而運動車子最後呢!則演變成了中置單槍避震

機車轉彎是採用前後輪內輪差傾斜轉彎
不只懸吊系統重要、後搖臂系統、車架系統設計更是比汽車還要麻煩

雙避震
雙避震顧名思義有兩個,最早的目的是要提昇後面支撐性,兩邊負載也會比較均勻
60.70年代的市售車大都採這種穩定的設計。

不過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會比較重,另外因為有兩邊所以校條不易(不好調成兩邊一樣)
另外對於排氣管設計空間比較小的速克答來說,排氣管勢必會繞到其中避震一邊
高溫對於其中一邊阻尼是有強烈影響的(其中一邊比較早劣化)
另外雙槍的彈簧是比單槍的要細,預載極限質比較小


中置單避震
中置避震怎麼來的?大家一定有個問號
但是如果有人說中置避震是從越野車來,有人會相信嘛?







實際上中置避震真的是從越野車來的
因為在60.70年代很多off road的車手都轉往 on road
而越野車手的騎乘方式就深深影響了後面的GP250、GP500
而中置避震也是從越野車上轉換過來的科技

最早使用這科技的是YAMAHA的越野賽事車
他是用超長型的避震裝在三角形的搖臂後方,並連結到龍頭
傾斜而中置設計的避震器可以大幅度的變長,做動更細膩
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越野車賽的長時間造成避震器熱衰竭
這就是YAMAHA的旋臂是懸吊系統,70年代後期更演變出YAMAHA的MONO CORSS SYSTEM

這組避震器讓YAMAHA在那時的越野賽獨霸一方,因為有專利所以其他車廠也不能用
後來YAMAHA將此技術用在GP車賽,不過一開始並沒有像越野車優勢這麼明顯
因為這種設計被發現到前後車身會搖晃不定,當時還用了設計特殊的連桿來解決這問題
不過這時侯有個名子出現了,連桿!!

中置避震最大的優點處就是施力點在車身質量中心、受力單純、避震器可設計更長(更長避震可以更細膩,不過這不份後來演化成可以設計更短避震的多連桿系統),而且只有一隻好校條
避震器設計在中央對於後方沒有引擎、傳動、車廂的檔車其實不難
對與速克達就比較難了.....

LINKAGE多連桿
相信這是這次課程的重點
很多車子都有設計中置避震,NSR有、酷龍有、現在甚至T1、T2也有,其實要讓中置避震保持強烈貼地性的關鍵就是在多連桿
但早期國產唯獨只有FZR、AR125有設計多連桿(現在SM250、MY125也有設計),多這多連桿到底有什麼差?會比較厲害嘛?


此章節延續單避震章節,為了解決中置避震的問題慢慢演變出連桿系統。其實多連桿最早應該是HONDA所設計的PRO LINK系統。
多連桿顧名思義他是一個類似槓桿的系統,最大的優勢是設計很自由、可以變換受力位置、避震器可變短
槓桿還可以讓兩邊受力不一樣
怎麼會兩邊不一樣的力呢?這就是因為使用了多連桿中的槓桿系統
這樣的設計可以放大避震器的效能、減少避震器的負擔
而從路面反過來呢,可以增加路感和貼地性!
怎麼會有這樣子的反應呢?其實關鍵就是在多連桿的槓桿原理放大了避震器的效能
而如文章開頭所說,機車是後輪驅動,而後輪的貼地性影響了過彎的性能與穩定性
這就是當初設計多連桿的用意,而多連桿呢!
在80年代初期的運動市售車就開始大量使用中置單槍多連桿,賽場上70年代就開始在使用了
另外搭配後搖臂的防下蹲設計,這時的機車彎道性能成長速度很快
多連桿讓避震設計更有自由性、可應需求調整避震器的位置(可以躲排氣管溫度)、傾斜角度,更能設計在些位置讓避震器有更細膩表現
而除了YAMAHA MONO CORSS中置避震系統
SUZUKI也有FULL FLOATER,HONDA也有PRO LINK後來演化成UNIT PRO LINK,KAWASAKI也有UNI TRACK

多連桿優缺點
多連桿的設計優點之處呢,就是設計自由可以變換力的位置,除此之外避震器可以做更細膩的表現
而這設計更可以省下空間,省下空間可以幹嘛呢?
設計可以更自由,不只是避震器可以改地方甚至車體車架都可以改

早期設計的多連桿避震是微微傾斜,後來還可以設計到水平懸吊,甚至直接把避震器上鎖點鎖在引擎上面.....


避震裝置在底下的也有,例如下圖的BUELL S1 LIGHTNING


甚至像BRITTEN v1000
後避震器用連桿延伸到引擎前面(相信這樣設計是能減緩比賽中的避震熱衰竭),前避震則是在油箱前端
前差則只是一個滑動裝置,實際前緩衝裝置也單一裝在前面
省了很多空間

下圖是BRITTEN v1000,20年過去了!他設計還是很新穎前衛
可以看圖中的v1000,後避震器在引擎前方,前避震器類似BMW的DUOLEVER系統。這台車是使用DOHC 60度雙缸,無車架、大量使用碳纖車體,車重145KG,同期參賽車約165KG




而缺點呢?多連桿裝置比較複雜
多連桿設計最麻煩之處就是零組件多
需要妥善的保養照顧
拆裝的順序、步驟也很重要
多連桿就像是人的膝蓋、關節一樣
需要妥善的照顧才可以發揮他的功能性
另外下圖是BMW的軸傳動雙連桿後避震系統(para lever)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0: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誤請指點迷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1: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S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bh7lyu 发表于 2011-11-15 11:01
专业!!!SF~~

一起進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摸虾 发表于 2011-11-15 11:17
专业

多多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哪裡弄來這麼多專業文章??

話說,現在發這麼專業的文章,看來是太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1: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tsai000111 发表于 2011-11-15 11:21
你哪裡弄來這麼多專業文章??

話說,現在發這麼專業的文章,看來是太閒~~~

網路論壇,奇摩知識+,雜誌整合一下

被你這樣說真的是太閒了

很就沒看你上了老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的学习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遗忘的车神 发表于 2011-11-15 11:39
好强的学习贴!

您的支持是我發帖的原動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5-8-8 10:49 , Processed in 0.01284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