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4|回复: 13

滑动式离合器技术 slipper clutch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09: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对MotoGP来说,跑得快已经不是一个难题──最快的四行程990cc赛车,已能作出215mph(约358km/h)最高时速,而且未来还会越来越快.真正让车队忧心的……反而是减速

Rossi和他的竞争对手一样,都不是为了跑得更快、或是耍酷,才用侧滑方式入弯(这和一般观众的认知完全不同)──他们侧滑的唯一理由,是为了和「引擎煞车」搏斗、取回控制权的唯一方式.在严苛的激烈赛事中,任何一丁点的侧滑,都足以损失宝贵时间;然而在当时的车辆设定条件下,这是非常不得以的变通方式.
「滑动式离合器」就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您从MotoGP元年就开始观看比赛,您会发现这些日子以来,车手们侧滑过弯的镜头越来越少;不是因为车手们技术退步、或车辆性能减退,而是有了这门攻弯利器,无需继续冒险或浪费时间.滑动式离合器的研发,可追溯到Rossi第一次骑上RCV就已开始.而这项结晶已经可以运用于市售车款,像Ducati 620 Monster、620 Multistrada、Monster S2R、749R、以及Kawasaki ZX-6R.很快的,将有更多市售跑车利用它,当成先进产品的技术指针.


MotoGP车队使用各式各样的滑动式离合器、或「后轮扭力限制器」,以获得最佳进弯路线.其实各家理论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上,就是设法减低车手退档入弯时、后轮与引擎间的「负向牵引力」.滑动式离合器允许转速较快的那一方分离旋转,让后轮不破坏原有的循迹性顺利入弯.对现今MotoGP而言,设计一组有效率的滑动式离合器,要比从引擎再榨出几匹马力更重要,就像Yamaha YZR-M1技术总监Ichiro Yoda所说:“根据我们的记录数据,多数赛道上全油门的时间只占不到15%、而油门全关的时间却高达40%!因此,「零油门技术」(Zero-throttle)反而显得更重要.车手希望以更高的速度入弯,但引擎煞车会对那时的速度造成妨碍.”

一开始,Yamaha M1采用一套极为复杂的引擎煞车控制系统──由微电脑分析引擎转速、前/后轮转速、煞车力道,ECU精确计算出需要抵消多少负向牵引力后,再由一组液压控制的滑动式离合器进行调整.但现在Yamaha也改采和其它对手一样的单斜角式滑动离合器,构造简单、而且有效率.这种滑动离合器分为内外二片,加速时二片相互锁定、同步传输动力给后轮;当负向扭力产生时(退档或关闭油门时),离合器外侧可藉单向斜角迅速分离、后轮仍可维持暨定转速自由旋转,不受引擎煞车的干扰.


其实这玩意儿根本不是什么新技术,滑动式离合器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存在.Honda是第一个把它应用于比赛的车厂,搭载于引擎转速高达22,000rpm的NR500.该车基本上可说完全没有飞轮(真正的赛车为求彻底轻量化、油门反应直接、拉转快速,多半会把飞轮做的很小、甚至没有飞轮;但相对低速扭力会变差、也很容易熄火),因此只要油门全关、引擎立即熄火,造成后轮严重死锁,滑动式离合器就是因应此一紧急需求而开发出的产物.若干年后,Honda又把它装置在RC30上,成为World SuperBike赛车不可或缺的配备之一.当四行程MotoGP出现时,它马上成为主要议题,因为大部份的MotoGP车手早就习惯500cc二行程极低阻抗的引擎煞车.

“这对从二行程升级到四行程的车手是个问题,但对于像Troy Bayliss那样、从Superbikes转战来的却一点问题也没有.”Marlboro Ducati技术总监Corrado Cecchinelli表示:“时至今日,滑动离合器已经变成另一个设定项目而已,与每人的骑乘方式有关,有些人喜欢侧滑一些再入弯、有些人则偏好煞车时完全的稳定性.”而每支车队对根据不同赛道也有不同调整方式,例如路面抓地力较差时,他们会把滑动式离合器调设定的更滑一些,好让后轮进弯时有更好的循迹性.


当然,过大的引擎煞车是不好的;但适当的引擎煞车则可帮助降低车速、顺利入弯;这也是为什么MotoGP赛车要比GP500更容易上手的原因之一.Corrado Cecchinelli说:“如果你给车手一部完全没有引擎煞车的赛车,我保证他们一定会跑「太开」;我们所要的,只要比原本的引擎煞车少一些就足够了.”


然而,每部车「原本的引擎煞车」,随着机械结构而有所不同,像是:压缩比、汽缸数、点火间隔…….一部双缸引擎要比四缸引擎作更多的功才能运转,因此也会产生较大的引擎煞车.这也是时下流行、排气声雄厚扎实的双缸车,比起声音清亮绵密、转速越拉越高的四缸车,引擎煞车更大一些的原因.Cecchinelli说:“当我们第一次把滑动离合器装置于双缸车时,我们必须调整它,因为不论加速或煞车,双缸引擎都会产生较大的脉冲,当后轮负载减轻时(煞车减速、重心由后方移转到前方),失去原有的循迹性.”

Rossi的车队领导人Jeremy Burgess,深知还有其它影响引擎煞车力道的关键因素.“Yamaha的测滑似乎比Honda要少一些,”Burgee说:“可能是机车本质上的差异.”这二部车的重心位置、驱轴旋转方向都不一样.“Honda V型五缸引擎的驱轴是向前旋转、当到达极限时会比较神经质;而Yamaha直列四缸引擎曲轴是向后旋转的,因此当油门关闭时,车身比较稳定.”


综合上述几点原因,想要单凭滑动离合器来减少引擎煞车已经不够用,还必须搭配其它的技术.现在所有的MotoGP队伍还使用了「怠速控制系统」(Idle Control System、又称作Throttle Kicker),来帮助降低负向牵引力,减少滑动离合器的负担以防止过热.Honda的Throttle Kicker会把空气导入喷射系统中、让引擎以为油门并没有关闭,达到降低引擎煞车的目的.而Yamaha的Idle Control System则是偷偷把二个汽缸的节气阀打开,从而“杀掉负向牵引力.”Yamaha技术总监Yoda这么说.Yamaha最新版软件已经可以实时分析、随着比赛距离、轮胎磨耗、及其它条件作自我修正(还记得一开始时我们谈到:Yamaha最初采用的那套复杂液压系统吗?看来Yamaha还是希望用实时控制的手法、而非定量式的调整方式).对于某些缺乏资金的队伍,像是WCM车队,则用了一个完全不需高科技的手段:把怠速调高些即可.

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些为何现今MotoGP侧滑越来越少的理由.首先,在2004年赛季初,Michelin推出了最新款16.5寸后热溶胎,采用全新胎体与结构设计,增加过弯接地面积,抓地力更大,减少不必要的侧滑.第二,部份车手已经熟悉四行程车辆,发展出自己稳定的骑乘方式,并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引擎煞车.Yoda说:“像Valentino很喜欢在入弯时使用离合器,他能够准确调整出自己所需要的引擎煞车力道.在我们所有车手里面,他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在滑动离合器技术还没成熟的阶段,Mick Doohan(麦可.杜汉)骑乘RVF四行程赛车时,习惯一路紧抓离合器冲入弯道,好让整个驾控感觉和他的二行程NSR500一模一样.


所以,也许世界最聪明的车手根本不需要滑动离合器技术.但现实的问题是:一般的骑士需不需要呢?“我真的认为那是没有必要的,”Kyoichi Yoshii(他是最新版CBR1000RR FireBlade、同时也是RCV计划的现任主导者)表示:“在比赛中,如果你看到赛车发生侧滑,那代表动力没有完整传输到地面、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在现实街道上,一般人根本无法骑到那种速度,即使配备了滑动离合器,顶多在你高速紧急煞车、同时由高转速快速退档时,才会给你比较多信心.基本上你是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如果它是一项非必要装置,我就不会使用它,因为它代表额外的重量以及成本增加.CBR1000RR并没有配备滑动离合器,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前后配重、仔细考虑主驱轴及反向驱轴的角度与旋转方向,能有效的消除负向牵引力.”

发表于 2011-7-7 10: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还不是很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慢慢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1: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果然系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2: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4: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很多睇到眼都花,但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5: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还不是很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6: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称,滑行齿,,后轮压盘处和自行车的后牙盘原理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4-4-27 22:39 , Processed in 0.02250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