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昏放牛

好书推介---《到瑞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7: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的话,真的想买本来看看!
随风而飙 发表于 2010-7-28 15:29
忙完再说。。。。不过,这些书就是为了让人能闲下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18: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那么夸张啊?
俺还以为牛大哥从那里玩了回来了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gof 于 2010-7-29 01:36 编辑

据说林芝,波密,鲁郎风光和瑞士不相上下,人文则各有千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06: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行游,到文化身份的确认(代序)





人生如旅。



认识文化最有趣最生动的方法是透过旅行。不同方式的旅行,休闲的、商务的,都可以给予旅行者深刻的感受。欧洲国家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平添了不少神秘感。体验这份神秘感,莫如背上行,踏上探索的旅程。这其中,文化感觉的探索,是旅行最令人向往和难忘的经验。



只是,很多时候,人们是把旅行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穿上,心满意足地脱下,一些人是用以处理情绪空间的压迫,更多则是满足自身种种欲望。乃至于,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孤独的旅行者,以及他们身上越来越狭隘的心境。



所以,当你决定启程旅行的时候,一系列哲学问题实际上随之而来——你为什么去旅行,你想得到什么?你能不能得到?



我在香港中文大教授的“旅行与文化”这个课程中,把旅行分成三个部分:旅游、行游和神游。“旅游”之上是有目的之“行游”,“行游”之上是更重要、更深、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传统概念的“神游”。



旅行若到了著书立说,应该站在“行游”以上的高处。



人总是离开家才觉得家的重要,离开母体文化才体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价值。行游的过程,必然是一次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身份的确认。这期间,要经历文化背景的沟壑、文化差异的疏离和文化认知的落差;这期间,要寻找认知感、亲切感、安全感以及快乐感;这期间,要吸纳养分,克服无知,心领神会而融会贯通。



这几年,我在珠海认识了一位出色的旅游作家李丹,她的行游经历颇为与众不同。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编辑,却连续数年得到瑞士国家旅游局的特别支持:瑞士旅游局每年根据她拟定的采访项目,专为安排行程。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大陆媒体人中是唯一的。


5年里她7次去瑞士旅行访问。她善于抓住旅行中一个个不起眼的“点”,透过一种很细的心理、情感、思想以及文化比较的结合,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去接纳一个新的文化,然后,呈现这个文化中最精粹愉悦的内核。读她的作品,令人在惊奇之中而有宁静欢愉。



我在她博客里看到网友这样评价:“她不是用一名访客的眼睛观察记录着周遭,而是以居民的身体漫不经心、忘却了时间一般地去触摸、品尝、呼吸、丈量着这熟悉却又不断出现惊喜的地方……”



这个评价不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想的开放。思想的开放一定需要心灵的开放。心灵的开放就需要真情、诚恳、生命与生命的接触。



这正是李丹的特点。我最初认识她也是缘于一次采访。本来只是预约半小时的简短访谈,但我却不知不觉谈了整个下午,而且意犹未尽,接着约她在第二天我进行一个大型文化讲座前再聊两个小时。因为和她聊天,能打开我的思路,让我梳理出当年开始做“微观历史”研究时的所思所感,让我回忆起生命中经历的最深刻感动,包括十年前我陪着临终的母亲走在生死交界的经验。



她好像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实际上那源于她对人性的真切关注和关怀。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人性都是相通的,她的关注和关怀使得被采访者往往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乐于对她敞开心扉。



她的成功来自敏锐、关怀、自信、接纳,还有勤奋。她有些提问,曾让我以为她是学历史专业出身,但后来才了解,她只是在来访前两天找来我这些年所著书籍,做了大量功课。



在她这本书里,看不到文化冲突和挣扎,而充满心灵的安详,认同的喜悦。她跟我说,在瑞士她觉得亲切,是因为瑞士人的生活图景,经常让她想起庄子,想起陶渊明——行游中,少时神交的先哲时时浮现,令她觉得瑞士有中国古代家园的亲切。很多行游者,因为空间转移而产生文化不适应,喜欢用“浮萍”来形容这种无根感觉;她却没有,她是时时在“他乡遇故知”。



可见,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源于一种牢固的根系,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自信。



行游之际的文化身份确认,正是和外部环境互相接纳、互动的过程,而我们需要的唯一,只是开放的心灵。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浸会大学讲席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郭少棠

郭少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09: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在一个瑞士人的中文博客上看到的,挺有意思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dc35ed301000dd1.html 关于欧洲的误会
(2007-11-05 11:25:22) 转载

标签: 生活社会文化分类:中西

  
我在中国每天都会碰到关于欧洲的误会. 很想写下来, 给有兴趣的人看看...
1. "西方". 西方? 西方包括什么呢? 欧洲的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一样,我们以前没有一种像中国这样的结合我们的制度.
虽然欧洲不是很大,可是每个国家的传统和习惯都是很有特色的. 每个国家有它的语言, 它的特菜, 历史, 文化. 我是瑞士人, 我母语是瑞士德语, 德国人听不懂. 你如果叫一个瑞士人德国人,那我们就不太开心... :-) 这是因为欧洲的历史比较复杂,国家很多.
而且欧洲和美国的区别更大. 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没有根本,对欧洲人来说美国有点像一个带着枪的小孩子...但他们的系统当然也有好处.

2. "西餐". 凭我刚解释的也没有一种西餐.我最讨厌KFC,Mac,Pizza Hut.跟美国菜可能有关,还是跟英国不存在的美食传统.但Pizza Hut里面你肯定遇不到意大利人!他们的pizza太难吃!但不能怪中国人,这边的西餐一般也不是正常的.
法国菜,意大利菜是我们最有名的,其实我也觉得最好吃的.特别法国菜非常地丰富,有许多的作法,许多用的成分,太丰富!但法国很远,我在南京找不到法国的真好吃的,好喝的.骗子太多.比如说有一天我去一家法国餐厅,很小,很贵,酒很一般,我吃的羔羊肉我自己肯定比他们做得好多.
欧洲北方的菜比较简单,但中国北方的菜原来也没有南方的丰富吧.

先这么多吧,但我还有很多要说的话,哈哈

中国-欧洲 2
(2007-11-10 16:09:18) 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欧洲分类:中西


3. 礼貌.  关于礼貌的误会也许是最分布广的误会.也是最会引起不良的影响的误会.
我感觉美国不太在乎礼貌的问题.大多数欧洲的国家在乎.但什么是礼貌呢,这跟中国不一定一样.我自己的国家也许有点过分地在乎...我们每天说"谢谢"说得太多,我们好像一直在说谢谢.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礼貌.还是打个招呼.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们那边跟年龄大的人大个招呼,我住在城市的时就跟年龄大的邻居也打个招呼.在中国我也是,但我发现有的人会觉得我有点奇怪,嘿嘿.但我还是打个招呼因为如果不打就心里感觉我对他们没有礼貌.我给我以前住的中国家的奶奶带水果和香烟了,她不愿意我给她.第一次我有一点困惑,觉得她也许不喜欢我.后来知道我错了,她很喜欢我,不是这个意思.
在南京的街上我一直被人瞪着,一直听到"老外!".我刚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们都不喜欢外国人,因为这个在中欧非常不礼貌.后来也知道他们不是不良的意思,但只是好奇,而且很多人对我特别热情.那如果我在这儿呆的时间很短我就永远会以为中国人不是热情的.
我觉得关于礼貌的误会是比较厉害的,因为你如果感觉你面对面的人对你不礼貌,你就肯定不能接受他,是不是.而且这个问题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因为礼貌是被你长大的环境造成的.但如果心开放,就没有问题吧.只是习惯.
嗯,还有:在我的国家我们也看不起夸张自己的人,我们不可能告诉别人我们做事做得很好等等.中国人老说我这样像中国人,嘿嘿.其实很像瑞士人,因为就是,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 17: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林芝,波密,鲁郎风光和瑞士不相上下,人文则各有千秋。
kingof 发表于 2010-7-29 00:23



   我无去过瑞士,但说林芝,波密,鲁郎风光能与之相比,我想还是有差距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3: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无去过瑞士,但说林芝,波密,鲁郎风光能与之相比,我想还是有差距的吧
吾入骑途 发表于 2010-8-2 17:59
我现在日日“去”,风景是其次,瑞士人民安居乐业,自由自在的感觉才真正让人向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4 14: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书可以在网上看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5-8-4 23:50 , Processed in 0.01531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