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增城小楼腊布佛道儒合一之"报德祠"
报德祠是唯一一座三教合一的建筑,非常罕见,分别代表佛教、儒教、道教,据介绍,北宋以前,当地有土著人士建过积因寺,元代改建仓沮圣庙,明洪武甲子年增建了景星楼,洪武十八年奉旨建报德祠。古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塔有600多年历史,古祠有400多年历史。古祠内建有“武德阁”、“洪圣殿”、“颖川堂”等殿堂,摆放着多尊神像和佛像,仓沮圣庙还保留有宋咸淳进士李肖龙的《帽峰夏云》,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于元末书写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等诗。
整个古祠分为报德祠、仓沮圣庙和景星楼三部分。据介绍,古祠由木梁支撑起庙顶,但整座古祠没有用上一根铁钉。
据清《增城县志》记载:赖麒卿,字广明,腊圃村人,少负奇志而勇于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苏友兴在南雄作乱。广东总督府招募“诛乱锄暴”义士前往除乱。赖麒卿有诛乱之志,与长沙乡廖孟圳联盟,招募义兵三千余人,从龙门过连平,进入始兴、南雄境内。南雄总兵统领赵庸见增城义兵前来助战,率文武官员出城迎接。赖麒卿率义兵在南雄战场上,所向披靡,累立战功,令乱匪闻风丧胆。澄江——雪峰山一役,彻底将劣匪歼灭。赖麒卿凯旋而归,乘船南下,途中南雄府、韶山关府以及广州驻地的广东总督分别为其设庆功洒。后在三江湾子洋村遭遇敌军暗算,赖麒卿遇难增江河中。省总督府及南雄府总兵接到耗讯,甚为痛惜。吏部尚书张度知道后,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在邑中建庙祀之,名为报德祠。
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四脚蛇”,见到人就会走,不用怕。书上就不知怎样称呼这种动物了
古塔有600多年历史,年代虽久,但并无太大的损坏。古塔里有10多只乌鸦聚居,到了晚上,一片荒凉的感觉[em08]
报德祠为历代名人游览的地方, 历代不少名人曾游览过报德祠,仓沮圣庙还保留有宋咸淳进士、官太社令李肖龙的《帽峰夏云》,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于元末书写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等诗。明朝吏部尚书张度、增城举人陈谦益、知州太守黎友和均作有有关报德祠的诗作。报德祠额匾是明万历两广参知邢祚昌所题,匾下两旁楹联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俞樾撰写的。
壁上挂着的是一些名人及**官员与该祠主持的合照。由于在庙中拍照是对神佛的不敬,主持也不允许,就不拍了。
在祠中一边听着祥和的佛音,一边跟主持(主持一般穿便装,很悠闲的)在品茶论道,真有点返朴归真的境界 ,看来一有时间都要过来坐坐,洗洗心里面的“尘埃”。。。。。。[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30 8:03: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