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38|回复: 99

骑着摩托走美国。。。。。。。【直播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4 1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本帖最后由 摩托车GO 于 2014-4-16 09:36 编辑

2012年的旅行。冬天没法骑车了,就靠回忆过日子了,呵呵。

145530m7mtwky7c77grprm.jpg


                                                       第一篇   哥伦比亚河谷1000公里环游


    按摩托旅行指南建议的路线,以波特兰为起点和终点,跑了个两天的环线,长度大约1000公里。环线基本被美国第四大河哥伦比亚河分割成南北两半,南半在俄勒冈州,北半在华盛顿州。

    几个在美国的朋友知道我骑摩托环游,都不解地问我:游美国,为什么不开车呢?买个二手车也未必比摩托贵呀。

    他们的不解当然很有道理,最浅显的道理是,摩托车远不如汽车安全。其次,摩托车没有汽车的全天候性能,下雨、刮风、天冷、天热,骑摩托都挺遭罪,更别提下雪、结冰的天气了,遭罪不说,还会非常危险。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安全、天气不成问题,也不很着急赶路,那汽车就无法和摩托车抗衡。比如这条环线,绝大部分路段的质量比我在美国跑过的绝大部分州际高速公路质量好得多,很多路段柏油路面新新的,黑黑的,平滑如镜,每个弯道都恰到好处的倾斜,拐急弯的时候,路边几乎像赛道自行车赛场弯道一样立起来,连我这样的菜鸟师傅骑过去都像一块黄油在热锅沿儿上滑过一样轻快、顺溜,那种美妙体验我总觉得开汽车无论如何难体会到。https://www.yikecx.com/




150053zn6pclukkdx1ppjl.jpg

    更不要提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了,虽然时在盛夏,但是沿途气温最高也只有二十多度,清晨和黄昏时分,温度只有十几二十度,穿着单衣,摩托只开到三档,引擎低吟,信马由缰,软风轻抚,四肢百骸,都酥酥的。骑行在麦地边,闻得到麦子的芳香;在河边,水草的清香扑面而来;有时候花香扑鼻(当然也有牛粪味弥天的时候),那都不是汽车哪怕是敞篷车能体验到的,至少体验没这么充分、妙到毫巅。很多老骑手说,不是目的地,而是骑摩托车旅行本身就是奖励,就是这个意思吧?

145706nrcg8284pzmuvopp.jpg

    原先没来过俄勒冈,印象里总觉得是穷山恶水,哪里知道自己这么孤陋寡闻!这1000公里,几乎每个小时,我都来到不同的世界,而且异彩纷呈:开阔的河谷壮丽如挪威峡湾,无垠的麦田如在北大荒,荒凉的原野像川西高原,起伏绵延的丘陵,寂寞美丽的农庄,溪山清秀窈窕如江南山区,水草丰美的牧场,乔木高大的森林,湖泊,瀑布,雪山……


    有时候骑上几十公里也见不到一个人,一辆车,让我不解:路这么好,像中国城市新修的去机场的收费高速道路,景色这么美,在中国当得起5A的国家公园水准,也不收门票,怎么会没有人?我觉得好像有人要跟我开一个玩笑,相约今天都不出现,吓唬吓唬我。

    当我终于迎面碰到一辆来车,就会松一口气,笑玩笑的组织者:这个人没通知到。

145956uer8yeyiz666z88k.jpg

    经过不少牧场,牛也好,马也好,羊也好,有时候会从它们的餐桌上抬起头,长时间盯着我看,忘了咀嚼,似乎很长时间没见到人了,表情极其诧异、好奇,好像在问:“他来干什么?”

150120mxmkxnh5lrmrkcfa.jpg

    沿途居民很少,1000公里,我只经过了些小镇,小得没有饭馆、没有加油站,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在一个叫夏妮科的小镇,没油了,跟路边摊的大姐打听有没有加油站,她说最近的加油站在40公里外,正一筹莫展呢,旁边路过的一位大叔就在一边搭话了:“你要油啊,跟我来吧。”

    他领我到几十米外路边一辆露营车旁,提过来一个塑料油桶,让我自己加。我加了大约一加仑,够我跑到加油站的。

加完油,跟他聊了两句。他叫约翰,家在**的亚利桑那,每年在那边住七个月,在这边住五个月,就住在露营车里。他在这个镇上有一家卖纪念品、杂货的小铺,他住在车上的这五个月就同时经营这家铺子。

    要给他油钱,他说,留着帮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吧。


    环游的中点是一个叫Heppner的小镇,全镇就一家旅馆,我傍晚到的时候已经客满,我有点失望,天色已晚,不太想继续往前骑找旅馆。前台的先生看出我的犹豫,说:“你也许可以在我们的营地露营。”他带我离开旅馆,走过一条街,穿过一个房车露营区,来到一条小溪边,那里有几棵大树,树下有一块半个羽毛球场大的地方,芳草如茵。前后左右,就那么一块草地,整整齐齐,长着茸茸的嫩草,还带一把沙滩椅,一个带凳子的野餐桌,全归我了。

    “15块钱一晚。有公用卫生间和淋浴,需要的话来找我拿毛巾和香皂、洗发水,都免费。行吗?”

行吗?不行——才怪呢。自从四月份离开北卡罗来纳州,我对那边价廉物美的摩托车宿营地一直念念不忘、四处寻觅,曾经在阿肯色的温泉城找到一处差不多的,那也是快两个月前的事了。

150314bciieppe6dw2npmj.jpg

    洗过澡,天已经完全黑了,我打着手电穿过碎石地面的房车营地,四下漆黑、安静,头上星光点点,我哗啦哗啦的脚步声显得很响。回到我那片草地,在野餐桌上用便携气炉、野营锅烧热一瓶瓶装水,冲了杯速溶咖啡,然后坐在沙滩椅上小口小口喝着,看看星星,然后就着头灯看了会儿书。

    几口咖啡下肚,人就慢慢松弛下来,很快就有了睡意。钻进帐篷躺下后,在进入黑甜乡前那几分钟,我凝神谛听溪水奔跑发出细碎悦耳的声音,感觉妙不可言。

    回味过去的一天,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好运气。

那感觉好比,我随便走进一家百货大楼的洗手间想方便一下,打开门却看到一个200人的军乐团在等着我。看到我进门,乐团指挥立即夸张而有力地扬起双臂。巨浪一般的乐声把我淹没,探照灯、追光灯舞动的光柱让我眼花缭乱,一群漂亮姑娘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轻盈地跑过来跟我行贴面礼,在我脖子堆满了散发着清香的花环。春风满面的百货店老板大步流星走上来跟我握手,把一张放大到硬纸板上的十万元礼券交到我手里,并高声地宣布:“祝贺您,您是我们第一千万名顾客!”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江肥佬 发表于 2014-4-14 10:49
楼主,这是真实的你吗?

转自新浪博客的文章 刚加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1000道拐


来北卡罗来纳本来没打算看什么景点,现翻翻书,发现北卡最西北角和田纳西州交界的地方有条号称美国东部第一,全美前五的摩托路线,叫Deals Gap,又称龙尾,全美的摩托迷都有“不到龙尾非好汉”的意思。这样的地方我不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打了份google路书,一大早就上路,来了个一日游。
      在高速路休息站碰到这个骑摩托的,叫斯科特,今年49岁,今天他去看他女儿,她正在医院生孩子,他的第一个孙子。
接近龙尾了。这一片地区有个水库,水面狭长、曲折,我跑了近百公里,都在水边。
都是慕名来跑龙尾的。
龙尾之所以出名,因为弯多:大约17、8公里的路,有318道弯。我跑了个来回,加上进入龙尾前的几十公里山路,也是一个来回,我估计总过了有1000道弯。
     据说龙尾常出事故。我估计都是车开太快闹的。这里很多地方有雷达,警车来回巡逻,不许摩托手玩儿命。但是,网上专门有网站帮助摩托手玩儿命:他们有详细的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雷达。
我慢慢溜达下来,当然毫无危险。
跑完以后想一想,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名头这么响亮。好地方固然是好地方,山清水秀,地广人稀,道路完美,当然是跑摩托的好地方。弯道固然是密集,但也未见得就那么稀有,相信美国各地、中国各地的山区,这样弯道密集的路,不会很少。
主要是吹出来的,我相信,和大部分所谓5A景区一样。
    龙尾的入口处有个摩托车度假村。今天好像有个川崎车的聚会,很多川崎古董车。
度假村有个棵“耻辱柱”,挂了很多事故车的部件。估计是噱头而已。都是照片里那种平平坦坦、宽宽敞敞的路,弯是多,到底没有河南郭亮、广西七百弄那样的发卡弯,稍微跑慢点,哪至于出事儿?
   我的朋友迪安今年70岁,他说他可以一天轻松跑500英里,我半信半疑。今天自己连看景拍照带赶路、迷路,跑了将近460英里,我完全信了。
    没别的,主要是路况好,通行效率高。咱们的路比美国好,就是通行效率差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更年期综合症康复中心

    从巴尔的摩出发,只要骑六七十公里我就越过华盛顿特区,进入弗吉尼亚州。在弗吉尼亚我先要去一个鬼子朋友家歇歇脚,然后他开车带我去弗吉尼亚山里他的一处度假小屋。


    他是我原先在学校误人子弟的时候的同事。原先我们是球友,常常一起打篮球。那时候,我们管所有来中国教外语的外国人都叫专家。各个大学都有一个专家楼,“专家们”的房间都有24小时热水,我们打完球,学校的公共澡堂都关门了,没别的地方可以洗澡,我就去他的房间享受一下专家的特权,然后他请我吃饭。

    他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和平队,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当过志愿人员。在尼泊尔的偏远农村教过农村孩子卫生常识、英语什么的,村里专家楼是个两层的小楼,二楼住人,一楼养猪。有一天夜里,老虎把他楼下的邻居拖走了一头。因为他为人很好,诚恳热情,幽默风趣,深受当地村民喜爱,有个农民表示,家有五朵金花,只要他愿意,娶哪个都行。

    结果他没做尼泊尔女婿,却娶了个印度尼西亚太太。那是他在印尼做和平队工作期间的最大成就。

    都三十大几了,才回国读了个博士,毕业后在华盛顿的大学找了份教职。

    我有时候自己琢磨,我走上今天这条浪迹天涯的人生路,也许和这个不靠谱的家伙有关。当时我们的球友里面还有另一个鬼子,和他一起,老是吹嘘他们的旅行经历。我们还一起去过四川、甘肃。1997年,也许更早,背包游的概念还没几个人知道的时候,我已经自己去了趟越南。那会儿,到越南的任何地方,我都是唯一的中国游客。我估计那时候在绝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越南和天方夜谭里的波斯差不多神秘,但它对我来说,完全不陌生,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旅行故事中听出很多消息。

    在鬼子家喝了杯茶,我们就重新上路。鬼子开车在前面带路,我骑车跟着,路上去超市买了些补给品。跑了100多公里,到了他在谢南多国家公园附近的山中小屋。对美国的经典乡村歌曲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谢南多这个地名,因为约翰.丹佛在《乡村之路,带我回家》那首歌里把这个地方唱得举世皆知。一路行来,我对这一带的乡村之路已有喜上眉梢之感,可惜沿途路都很窄,不便停下拍照。

    这一带人少车少,风光又好,我打算住几天,跑跑车。

    他这所房子,带三英亩的地,加上地上的几百棵大树,现在大概值七八万美金,因为位置偏远,附近也没有学校,上山的路也是石子儿路,也没人上门收垃圾,总之没有什么市政服务,所以每月只用交四十美金的房产税。再来一次土改,打土豪,分田地,你看我怎么斗他。

    我们刚到,一只小狗就过来打招呼。那是负责本地治安的山姆的狗,叫蜜莉。它显然很寂寞,又和鬼子很熟,鬼子给了它根玩具骨头啃了啃,它开心极了,背部着地,在草地上扭来扭来,极力表达喜悦的心情。

    鬼子给屋前花浇了水,确认了一下屋里各项设备都运转正常,水电畅通,然后领我去山姆家里介绍一下。他说,这里的人都有枪,给你介绍一下,省得回头看见你在路上闲逛拿枪打你。结果山姆不在家,他就带我继续顺着路走,去看我们唯一看得见的邻居迪安。

    这一带一共有69栋度假木屋,基本上都建在我们来时那条弯曲、粗劣的山路两边的树林里。常住在这里的人也许不到十家。

    迪安是英国人,但在这里已经住了很多年了。跟迪安寒暄了几句,我们就往回走。

    晚上七点他开车回家,要回家赶学校的功课。

    群山寂静,连树叶都不摆动。鬼子屋里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因特网,电视只有三个频道,最近的超市在16公里外。

    我嫌木屋里的客房太小,床也太小,搬到起居室睡地板。

    对于一个学艺不精、但充满革新精神的中国厨师来说,厨房的装备已经很齐全了。


   
    他屋里我最喜欢的东西是这个烧柴的火炉,虽然现在天气已经变暖,可能不需要烧火,但想想如果天气突变,我有可能傍着烧得火红的柴炉夜读,我就很开心,恨不得马上降温。我先在附近的林子里检了一堆松球准备用来引火。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长沙岳麓山上做的同样的事。那时候,大家都烧蜂窝煤做饭、烧水、取暖。煤炉一旦熄火,要重新点燃,是个很麻烦的事,所幸我们家住在岳麓山上,可以到家附近的山上检些枯枝、松球引火。

    这里松球遍地皆是,劈柴也是取之不尽,我急切地盼望气温骤降,我可以重温小时候学的本领。


    零八年秋天我来过一次,那时小屋刚刚整修完毕,尊贵的业主准备盛大入住,需要一个从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里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墨宝以提升它的文化品位,我欣然命笔。四年过去了,没想到墨迹依然那么新。
第四篇 一个比我聪明三倍的人(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2: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CB4000 发表于 2014-4-14 12:01
继续啊!!没有了吗?速度更啊  等着呢

还有还有,下午会更的,文章转自新浪博客,不错就分享了,不愿意等更就去最上面找博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4: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摩托车GO 于 2014-4-14 15:23 编辑



第五篇  西弗吉尼亚


老同志帮我筹划了一下,然后我自己跑了个360公里的小环线一日游,到隔壁的西弗吉尼亚和弗吉尼亚交界的地区逛了逛。一共跑了8个小时,带中途拍照、休息。


美国的乡村公路真是名不虚传,路又好,车又少,路边风景有英格兰湖区的悠远宁静。这趟小跑,让我回忆起我在婺源的美妙骑行,也充分领略到费正清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著述中想引导读者注意的中美之间明显的外在差异:中国东部的乡村,每一寸土地都精耕细作,每一寸土地都有人为的痕迹。那风格的确是差别太大了。


    西弗吉尼亚那部分,有美国摩迷宣称那是美国最好也最不为人知的路线之一。其实我感觉平平,倒是维吉尼亚境内的42号路,沿途很美。前三张照片都是我在42号公路上所见。


    在这样的地方,碰到喜欢摩托的农家就太正常了。可惜车主不在,否则一定要讨教一番!

   西弗吉尼亚,是这次跑的第四个州。


    西弗吉尼亚以山多著称,不过在我看来,多不足观。不过山间的路则另当别论,动不动就是几公里长的大漫破,骑车还是很带劲的!

    好笑的是,他也应朋友的邀请到国内短时间发展过,给国内企业开发软件,结果他的尖端技术碰到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他开发的系统,一些国内有兴趣的老板特别关心的问题是:它能不能帮我做两套帐?它能不能规定权限,规定谁能看什么,谁不能看什么?他听了这些话,立即明白他在祖国是混不下去的,还是回去建设美国省事儿。
    我同学也在IT行业就业,所属的公司也做**合同。
    因为没有孩子,他们的生活和我其他那些同学、老乡完全不同。举个例子,那些有孩子的同学、老乡,一到周末,就完全变成出租车司机,他们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某时某刻,送老大到某处学钢琴;某时某刻,送老二打冰球;学完钢琴,打排球;打完冰球,上中文学校……各个地方离得都挺远,接完送,送完接,接完老大接老二,弄不好还要伺候老三老四,当爹当妈的要真是出租车司机,跑完一个周末都能发财。
    这对丁克的日子完全两码事:周六上午,先两口子一起去打高尔夫球。打完球回家,洗澡,简单吃点,看电视、小睡,睡起来,老公还要去跑步,因为他准备十月份参加海军陆战队主办的马拉松比赛。
    我的同学业余还唱歌,不是在卡拉OK瞎唱,而是拜了专业的师傅,认真训练过的。她给了我一张她在录音棚里录的她唱的歌的碟,我听了,觉得相当不错,完全不像她的声音。她在华府也有些名头,每年华府春晚,人家打破头上节目,她只用等人家来求。她唱的歌,不少是红歌。可惜前些时她不在重庆,否则她可能会一举成名,取代我们老乡宋祖英。
    说起来,唱红歌她也是老资格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她是***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八零后以后的年轻人,大概已不熟悉这个组织和名称了。六七十年代,没有私人机构教歌舞、教乐器,没有歌厅舞厅,没有电视,没有因特网,有乐器的人家也不多,实际上,有钢琴的学校的不多。想学唱歌跳舞玩儿乐器,没地方学,除非碰巧你父母懂。只有一个小群人有这个特权,他们就是各个学校、机关、厂矿、部队的***两冲发动机电喷系统思想文艺宣传队。从名称你可以看得出,他们跳舞唱歌不是为了文艺,而是为了宣传***思想,专管唱红歌跳红舞的。他们是个业余组织,但是,其实整个社会的娱乐业都归他们独占,你可以想像,那是个多风光的组织。一个学校就那么二三十号人有份,所以必须要五官端正(当时对“漂亮”的官方说法)、品学兼优、嗓子尖、还得有拉二胡、手风琴、吹口琴之类的特长才行。不像西莱同志火的时候,唱个红歌还要威逼利诱才干。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么优秀的少先队、***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竟投靠了美帝。我那个住在耶鲁旁边的同班同学,原先也是文艺宣传队的,也投敌了。按老话讲就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结果把我这样不三不四的人留下来建设祖国。这让我想起红歌唱得最凶的时候听说的一个笑话。到处都唱,监狱也不例外,结果那帮准备把牢底坐穿的家伙最爱唱的歌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星期日上午九点半了,两口子还在睡觉呢,害我自己亲自找东西吃。

    我正在写东西,有人来敲门,打开一看,几个小朋友问你要买柠檬水吗?看样子是邻居家的孩子。我问那个小姑娘:“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本来以为他们是在为什么公益项目筹资、我很激动地盼着给美国小雷锋拍照留念呢,结果那小姑娘说:“我们想挣点钱。”他们所谓的柠檬水,我估计就是柠檬粉兑冰水,卖美金七毛五一杯。

    这是美国的重商主义给我上的一课:即使富裕人家的孩子,也不怕他沾上“铜臭”。

第七篇  记者见线人的地方

    到华盛顿加拿大大使馆办签证,顺便来了个我的个人专题游。
    我坐地铁橙色线,到罗斯林站下来。罗斯林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就在波托马克河边,高楼林立,市面热闹,在中国也有很庞大的饭店连锁的万豪、凯悦、假日都在这儿有店。看写字楼上的字,德勤会计师行也有办公室在这儿。看来,大公司不少。它正好在弗吉尼亚地界内,过了河就是华盛顿特区,五角大楼就在两站以外的地方。

    出站以后看看附近的路名和大楼门牌号,觉得离我要找的一个大楼的停车场非常近。但是我找了半个小时以后仍然没找到,问了几个人也不得要领。正大惑不解、怀疑是不是改地名了呢,看到一个停车楼的看门人,进去问了他,跟他一说路名、门牌号,他立刻就知道它在哪儿,非常明确地指示我行走路线。
    原来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我以为北纳什街1401号应该在1400号隔壁,其实单号在街对过。
    当然很近,就在5分钟路以外。

    我要找的是和北纳什街相交的威尔逊大道1820号大楼的地下停车场,它在北纳什街上有一个入口。
那是一个地下三层(也许四层)的停车场,我到一层一层往下走,走了三层,大致看了看,发现它没什么看头,和国内的商业大楼的地下停车场没什么两样。停了很多车,看车牌都是华盛顿特区所在的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有些车牌一看就是退伍军人定制的车牌。有一个车牌的车主我断定他以前是海军航空兵。
    看完停车场,我坐电梯来到一层。出电梯就看到电梯间旁边墙上有一块指示牌,标明这个大楼里的各个机构的名称和房间号。我看了看,很多是军事单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防止和应对性侵的机构。
    我掏出相机拍指示牌的时候,一个爱管闲事的家伙过来问话:
    “你为什么要拍这个?”
    “你是谁?”我看他穿得像个普通上班族。
    “我在这里上班。”
    “你不是保安吧?”
    “不是。有人在拍**大楼里的指示牌,让人生疑。”
    “这是公开信息吧?”
    “是。这么说吧,我有点好奇。”
    “我就是想知道是什么人在这栋大楼里。”我看他态度有所转变,也就跟他说了实话。“你知道吗?在水门事件发生期间,你们地下的停车场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和深喉接头的地方。”
    他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深喉是谁,这个蠢货,跟我岁数差不多。不过这不奇怪,事情发生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来接头的一方——深喉,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马克.费尔特——都已经去世了。
    这个地点是马克.费尔特指定的。他住在弗吉尼亚,伍德沃德住在华盛顿市区,我猜这里大概位置居中吧。伍德沃德坐出租车大概十几分钟就能过来。
    他们一般是在夜里两点接头。
    1972年10月10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联邦调查局发现白宫助手破坏民主党人竞选活动》,点了白宫的名。
    负责跟踪报道水门事件的是两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拥有马克.费尔特这个线人的是伍德沃德,水门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才30岁,到报社工作不到一年,在这个一言九鼎的美国舆论重镇,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一年级新生,周薪165美金,主要工作是跟踪夜间发生的治安事件——那是个没人喜欢的苦差。他干得很带劲,上完夜班不算,还老白天加班,结果报社的工会投诉他,说他没有请示就擅自加班。也许是天道酬勤吧,水门案落到他手里:它发生在夜间,最初警察还以为是入室行窃的刑案。
     正是在《邮报》投出那颗重磅炸弹的头天夜里,伍德沃德和马克.费尔特在这个车库见了面,马克.费尔特非常明确地告诉伍德沃德尼克松的高级幕僚和此事有染:白宫插手了。

    伍德沃德在回忆这个事件的书《秘密线人》里回忆了这次会面时的情景:
    “这个地方让人感到恐怖、孤独,只有很少的几辆车停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层。”
    到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辞职以前,《邮报》的大部分同事,不觉得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报道的事情是真的,他们很多人觉得这两个臭小子会把视公信力为生命的《邮报》毁掉。这当然和尼克松的班子的极力掩盖和诋毁有关。
    尼克松辞职那天晚上,《邮报》很多记者、编辑都失眠了:他们没想到事情是真的,更没想到总统会因为两个小记者的报道而辞职。
[size=0.83em]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3-1-11 22:00 上传



伍德沃德应该是从这个入口进入车库和深喉接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摩托车GO 于 2014-4-15 08:35 编辑

转自新浪博客https://blog.sina.com.cn/u/3784351577

第八篇   如何和间谍接头(存目)



水门事件发生时伍德沃德租住的公寓楼,华盛顿P街1718号。原先卖相大概没有这么好,因为伍德沃德是《邮报》薪水最低的记者,租不起好地方。不过它位置不错,从这里走路去报社只需要10来分钟。离地铁站也近,走路五分钟。

















第九篇    可笑的水门(存目)






    在任何地方,如果有人跟我说,我这儿有辆摩托,你帮我推一公里地,我给你50美金,我毫不犹豫就会接受这份工作。

    我就是这么干的。

    告别了警察,我先恋恋不舍地溜完了最后一小段下山路,然后就开始推。

    整个上午都躲着我的太阳现在适时地露出慈祥的笑脸,气温大约在二十一二度的样子,我上面穿着抓绒衣、羽绒服、塑料壳一样的车服,下面穿着抓绒裤、皮裤、雨裤,脚上两瓶啤酒,推着200公斤重的车子呱唧呱唧奋勇向前。不到五分钟我就气喘如牛,开始脱衣。

    刚拐下高速路,从高速路下面的地方公路穿过去的时候,一辆皮卡越过我在前面路边停下来。从车上走下来一位身高大约一米八五、穿着正装、带着墨镜的天使,走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忙。

    我说明了情况,他立即打手机给他车上的部下让他回去取个油桶过来,然后开始帮我推车。

    我们一边推,一边聊。他叫罗斯,一家公司的培训总监,就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工作,也骑摩托,有一部1200CC的铃木。

    推到加油站附近一个陡坡前,我们停下来,他说我们等他的部下送一点油过来给我的车加上,然后我就可以自己开上坡去加油了。那个坡很陡,别说我一个人,我们俩把摩托推上去都困难。

    我们等着的时候,他瞅瞅我的车,摇摇头,叹了口气:“你需要一部大一点的摩托。”

    等了几分钟油就送来了,他自己给我把油桶里面的油都加进我的油箱,看我的车发动起来,祝我旅途平安,就上车开走了。



第十一篇  假如你足够幸运





    从弗吉尼亚往南走,头一个州就是北卡罗来纳州。这个州的汽车车牌上都有一句话:“最早飞行”——代表本州最大的荣耀。这里是人类飞行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就是在这个州。
    和北卡有关,我可以硬扯上关系的地方是,有一个生日比我大几天的人,打的一手好球,是这个州出身,并且从这个州大学篮球队走向世界的,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不过这次我到北卡来,只有一个目的:重访五六年前朋友带着去拜访过的一对夫妇,罗蕊和米奇(是个老爷们儿,呵呵)。几年前那次拜访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但是来去匆匆,没来得及好好聊。
    他们给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劳动大众,却过着亿万富豪的生活。
    我纳闷呀,这次决心把谜底揭开。
    去以前,通过朋友表示想再去探访,马上得到答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到了他们家,果然受到热情的欢迎:拥抱,丰盛的晚餐,滔滔不绝的谈话。我们都没有感觉到时间和感情上的距离。我的房间准备得好好的:床具、毛巾,桌上摆好了水果、巧克力,鲜花。
    我请他们不必操心我的旅行节目:我就是来见他们的,我没有景点想看,没有节目想玩儿,正在这里举行的在美国挺出名的乡村音乐节,我没兴趣。
    我就和他们一起吃饭,遛狗,喝咖啡,聊天。他们不在的时候,我自己喝茶,遛狗,到处逛,拍照。
我雨点般的问题一逮着机会就下,至少下了两天。罗蕊很健谈,米奇不算健谈,但如果有对手,也挺愿意聊聊,有问必答,答必详尽。
    情况简报如下:
    米奇是个乡下孩子,老家在北方的缅因,高中毕业后加入空军,到弗罗里达的空军基地服役,做地勤,一辈子没上过大学,在空军学会机械、电子方面的技术。在空军服役二十多年后退役,现在在附近小镇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上班,管理一栋公寓楼:哪家的空调、水管什么的坏了,他管修。

罗蕊的孙子在看奶奶取蜂蜜

    罗蕊是个城市姑娘,出生、长大在巴西第三大城市累西腓:她父亲普渡大学毕业后,被美国**派到巴西做援建的市政工程师。她回国念的中学,也没上大学。似乎她一辈子都干的是临时性的工作:小学代课教师(只需要短期培训,不需要文凭)、养蜂用品的售货员等等。她现在的工作在她家附近这个小城的一家美容院当按摩师(也是参加短期培训得了个执照),一周去三天。她也自己养了几箱蜜蜂,每年有几十公斤蜂蜜出售,赚点零花钱。
    他们是在弗罗里达认识、结婚的,他们俩都是二婚,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都是罗蕊第一次婚姻生的。孩子都大了,出去自己过。女儿已经结婚生了个儿子,他们已经当爷爷奶奶了。罗蕊今年55岁,她自己说的。米奇看样子得有60了。

罗蕊在遛狗
    他们原先在弗罗里达有栋小房子,卖了以后差不多正好可以买下现在这处房产,房子加上将近200亩的山林、土地。
    子女读的是州立大学,学费也没太让他们犯难。孩子大学毕业后,没管他们要过一分钱。
    我想,他们是搭上了二战后美国全盛时期的末班车,机会多,不需要文凭也能找到报酬相对优渥的工作。
    他们非常喜欢现在的环境。米奇说,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花很多钱买城里很贵的房子。我说我也不理解。

    从他们家开车去他上班的镇子,半个小时都用不了。他们家孩子小的时候,走五分钟路就可以从家里走到校车接送的地方。
    他们从不锁门。
    他们不看电视,都爱看书。他们对中国问题也有兴趣:文革,改革开放,中国和印度的竞争……

    他们家现在是十三太保:两个人,两条狗,九只猫。地下室里堆着大批狗粮、猫粮。
    他们过得很环抱,不用空调,垃圾很少,仅有的垃圾里,有机的部分挑出来,扔到他们自制的沤肥池里,准备用来养花、种菜。米奇小便常常就在房前屋后的树林里,这样既节省冲厕的水,又能肥地,没两天我也跟着起而效尤。
    罗蕊每天早上都遛狗,我不等邀请就主动加入。我们在他们家山上的树林里纵横交错的小径中随便挑一条,一转就是个把小时。

    这里的地形、树、灌木和我小时候家附近的岳麓山非常相似,主要的树种和花都是一样的:杨树,枫树,橡树,映山红。罗蕊一边走一边介绍小径边的一草一木,告诉我哪种花蜜蜂最喜欢,她打算在哪里建一个小公园。偶尔也谈谈他们的邻居:
    “这个邻居几年前死了,他是酿私酒的,很像你们中国的酒,冲极了!他坐过牢,住这儿的时候每天出门腰里都别把枪!人挺好。”
    “那一家住着个70岁的老头儿,收藏古董车,有辆很拽的哈雷,有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
    “这一家是加拿大人,他们用很少的钱租了处常年没人住的房产,然后在草地上养牛,现在牛肉贵,他们挣好多钱。”

    他们俩都不在的时候,我自己出去转。他们家两条狗,一条叫大河,我上次来就见过,这次马上跟我混熟了。另一条叫雏菊,是领养的被人家遗弃的狗,大概有不幸的童年,所以没有安全感,第一眼见到我的时候就大吼一声,作势要扑过来。但是,我住了两天,她很快发现我是好人,于是安之若素。它们俩只要看到我要出门溜达,立刻跑到前面开路。
    狗们不知道怎么回事,散个把小时的步,要尿五六次,每次就那么几滴。它们前列腺不好,还是在做记号?看他它们尿得那么热心,有时候搞得我都想跟着嘘嘘。

    早起,两口子坐在车棚里,喝咖啡,抽烟,闲闲地说几句家常,大部分时间,谁也不说话,山谷间群鸟鸣啭,屋子边的溪水低吟浅唱,风轻轻拂过树叶。这是我见过的世间最恬静、美妙的生活场景。它唤起我儿时的记忆,应该是文革期间,夏天的晚上,屋里溽热难当,父母、我、还有我兄弟四人每人一把竹躺椅、竹椅子在家门前的路上一字排开,躺着、坐着,每人手里一把蒲扇摇着,乘凉,喝茶,听我爸讲故事。住在我们那栋楼的人,几乎家家如此。
这是他儿子从上海带回来的纪念品。
    他们家儿子在这儿长大,念小学的时候,父亲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要住在大城市的一间公寓房,每天吃外卖的中餐!
    他是个执着的孩子,最终实现了他的理想。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几年了,一直在亚洲教英语,在上海呆过,现在在台中。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在我眼里亿万富豪的生活,有些人弃之若敝屣。

    山里温度变化又大又快,头天还穿短裤背心儿呢,第二天早上就得点火取暖。


厨房。


    他们家屋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间阳光房,我午饭后就在这儿看书、打盹儿。




他们的世外桃源里处处是花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7: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还会陆续更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篇    对不起,只准摩托进入




    米奇大概估计我没看过专为摩托车预备的营地,所以特意开车带我看了两处离他们家不到半个小时的摩托营地。



    这是其中一个。河边,树下,营火边,如果自带帐篷,一晚13美金,免费无线上网,免费提供篝火木材,有小卖部卖啤酒。





可以自己扎帐篷,也有简易的小木屋可睡,40美金一晚。


烧烤,啤酒,神聊,中外摩托客聚会的节目大同小异。


这位美女和先生一起来参加活动,她的车是650CC的铃木,她老公骑一部1500CC的雅马哈。




营地门口的牌子:对不起,只准摩托进入。

汽车歧视摩托不对,摩托歧视汽车也不应该。不过,偶尔有机会歧视一下,也蛮开心的!



第十三篇    山居小景




午睡时间。


罗蕊的米奇的孙子在展示他的新宠物。


头天夜里下雨,他们家旁边一个小池塘出水口被淤住了,米奇在通。


早起遛狗,碰到一个完美的蜘蛛网。在城里生活久了,一到乡下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


天气虽然还不太热,但是雏菊走一会儿就得泡个凉水澡,顺便还喝几口洗澡水。


吃过蓝莓的人不很多,见过蓝莓花的人就更少了吧?

罗蕊他们家山上有很多蓝莓树,每年她都能收获大量蓝莓,做派吃。


他们家以前养过马,这是小马场。边上开了很多雏菊。


夏日清晨,眼看沾满晶莹露珠的花朵,心中着实喜悦。


我的车库兼临时办公室。



[size=0.83em]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3-1-16 19:26 上传





从小我养成的习惯是,洗完衣服就把它们交给太阳。这下终于有地方晾衣服了。

我很不习惯干衣机。



第十四篇    美国最美的城市




知道我今天上路,头天晚上罗蕊特意做了好菜送我。旁边那一小瓶是她养的蜜蜂酿的蜜,她让我带上。


一大早,全家都来送我。


今天从北卡罗来纳州出发,穿过南卡罗来纳州,目的地在南边的佐治亚州,其实全程只有500多公里。在南卡只在一个高速休息站停了下。如果有人嘲笑我只参观了这个州的高速休息站,我无话可说,呵呵


停车休息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岁数的人。我估计他们在路上呼呼超我的的车的时候,看我慢吞吞的,一定想:“这个大爷不知道多大岁数了。”


美国的胖子之多、吨位之超乎想象,世界第一,比美国的航母舰队还趾高气扬,绝对反映美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前面这位黄裙子动作很巧妙,她要老老实实呆着,看上去比后面那位还魁梧。


今天的目的地萨凡纳(Savannah)。佐治亚州最有名的城市应该是亚特兰大,但是,虽然我没去过亚特兰大,我却敢肯定萨凡纳比它更美,实际上,美国城市大小我去过几十个,觉得没有比萨凡纳更优雅的了。


萨凡纳挨着萨凡纳河,萨凡纳河通大西洋。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它是美国十九世纪美国**棉花贸易的中心之一。


街道。


煞费苦心地保留了旧时代的街道、电车轨道。其实,是上个世纪修复的。


萨凡纳城市相当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半个小时就够了。但它有非常密集的街心公园,总有一二十个,分布很均匀,大概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个,面积大都只有两个两篮球场大小,但是,都有很大的树,树上披着长发一样的西班牙苔藓,有的种花,有的有喷泉,有的有雕塑,夜里灯一亮,那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简直像一个和谐社会。


萨凡纳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十八九世纪各种风格俱全。这是我住的旅馆,样子虽然简单,但我满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8: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BOND007 发表于 2014-4-16 17:50
太..太..太..太..美了.爽呀

是啊,有机会我一定也要走一趟美帝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5-10-3 03:26 , Processed in 0.02863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